南派滇式風箏
時間:2019-01-04 來源:七彩云南 作者: 我要糾錯
追溯我國的風箏文化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一集娛樂、健身為一體的活動,一直伴隨著風箏愛好者。據史料記載,起初,風箏只是作為宮廷以及達官貴人的一種娛樂消遣方式,但隨著朝代經濟文化的發展,聰明智慧的百姓也開始制作風箏,并以此充實文化生活。到清朝及民國初期,風箏的四大名派已經開始彰顯其各自的特色,同時,也栩栩如生的反應了當時的民間文化。從宋代開始,人們都會在清明節、九九重陽節等放飛風箏。此活動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近代,風箏文化已經遍及全球,放飛形式內容也日漸豐富多彩,成為了人們追捧的集娛樂、健身為一體的有趣活動。在醫學界還提出“箏療法”,即借放風箏以改善頸椎、腰椎、肩周、視力、思維以及睡眠質量,緩解疲勞等。
滇式風箏的發展歷程尤為微妙。風箏由當時朝廷發配的家眷、經商人士、駐滇軍眷等攜帶入滇,但是那時的風箏均屬北派宮廷式,這類風箏只能在風和日麗的氣候條件下升空、留空,一旦遇到風力強勁時則難以升空。勤勞聰慧的“滇人”經過多番研究,巧妙地運用了物理受風卸風的原理,發明了“元寶型”的翅翼與三角形身體相結合的風箏,也被稱為“滇式”風箏。其獨創的翅翼展現了最佳的放飛效果。
滇式風箏經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注批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如今的滇式風箏在設計上還突出了云南民族文化的特點,如少數民族的精美服飾、歌舞等作為風箏的圖案。
放風箏注意事項:
- 1. 雨季雷擊期特別注意回避
- 2. 以下地區不宜放飛:飛機場凈空區、軍事區、監區、高層建筑物、園林綠化自然保護區、通訊、供電塔線區、農作物果園區、公園游樂區如過山車等區域。
(特別感謝“滇式風箏研習所”傳承人朱家祥先生)
標簽: